Author: [特約評論人] 陳元棠, 2022年05月31日 13時24分
評論的展演: 六堆庄頭劇場《埔之內》
演出:愛樂劇工廠、三間屋文化工作坊、美和科技大學美和跳舞人 The New Born
時間:2022/4/17 15:00
地點:後堆 內埔—天后宮前廣場
《埔之內》屬於客家委員會主辦--六堆庄頭劇場九齣劇目之一,由愛樂劇工廠製作演出,林佛安導演,陳御弼編劇,深入內埔在地人文,與在地居民演員共同創作。自互相呼喊唱歌開始,這呼喚,四面八方演員聚集而來,不禁使人聯想過往的客家生活型態,接著本劇在市場叫賣聲中,聚集眾聲喧嘩,提出生活聲響的音樂性,以客家話為主,並有原住民、華文與閩南話......各族群語言的複調層次豐富 ; 胚布色的衣著素樸整體設計,黃色背景加上藍染布塊之運用,在這熱鬧馬路旁的天后宮廣場裡,能夠與生活環境的色彩區分,不致淹沒在居民照常行動的環境中。
在音樂劇形式中,喚來時空中的片段,以歌曲串連生動呈現本地歷史事件,以及生活日常、信仰習俗與價值觀,此般種種在說書人(何冠儀飾演)的述說中,且重新編創十一首客家歌,包含先民開拓的《開墾之歌 1、2》,抵禦動亂的《守護之歌》,建起寺廟之《祈福之歌》,客家工藝《藍染之歌》,內埔歷史《時間之歌 》,本地「美和棒球隊」《榮耀六堆》,以及主題曲《埔之內》(註一),曲式也可見原住民音樂的元素,可見本劇藉由歌曲傳唱人文歷史的目的,多語言的嘗試,讓歌曲自身即體現族群在地的融合。藉「傳唱」方式意圖讓文化延續,更藉演出戲劇情節讓文史動態具象化,得以將集體記憶保存,如清朝時期,內埔的客家庄於高屏溪抵抗朱一貴攻打的歷史,演員背著紅衫大偶,以棍操作,在群戲調度上更添視覺層次,接續月餅的習俗,紅色禮盒堆疊,整體有意識地讓色彩塊面凸顯,使得此深入生活內裡的演出空間,可以獨立於生活外,創造不同於日常的景觀。
廣場為共享空間,本劇在空間使用上,由於環境因素比內臺劇場更為複雜,因之細節必須成為演出的一部分,更需讓在地參與者開展表現力,然而於聽覺的歌唱激昂或舒緩皆有致,視覺畫面善用色塊整合,讓過程中,觀眾得以經歷精彩的感官體驗,歌曲傳唱超越世代,等待有心人傾聽與理解,於信仰場域廣場的演出,無形中也具備儀式性質,將散落生活間的個人故事凝聚為整體認同,劇場創作之社會參與研究中,如同⟪劇場與城市⟫(註二)這本書中所歸結之「透過三種方式製造都市意義:戲劇文本、物質條件與展演實踐(performative practice)。」並提到劇中角色的關係與城市的關聯,可以告訴我們城市社會關係的改變,可知這特定場域形式是更為積極的藝術實踐,自過程即改變了觀眾與創作者的傳統界線,於此溝通理解共同創作間,重新建構在地自我覺察,讓不斷變遷的社會,得以將重要歷史轉折片刻停留在戲劇畫面中,將聲響樂音於時空中流傳,就像本劇不間斷的「花生豆腐」與「杏仁茶」叫賣聲,在演出時緩緩融入了生活街市場景,演出結束,便延續至在地生活之中。
註一:詳見官網劇情簡介https://www.liugduitheater.com/dna/detail/HY5AW
註二:⟪劇場與城市⟫由英國學者Jen Harvie著作,耿一偉翻譯,書林出版(2018年)。